关于河南省少数民族扶贫南阳养殖基地
宛民宗[2006]21号
南阳市民族宗教局
关于河南省少数民族扶贫南阳养殖基地
工作情况的报告
省民委、财政厅:
河南省少数民族扶贫南阳养殖基地是经省民委论证同意建立的扶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养殖单位。运行近三年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养殖基地克服重重困难,保持运行正常,社会效益良好,为当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养殖基地的进一步发展陷入困境。现将详细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产管理情况
2001年始,南阳市民族宗教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反复向省民委汇报,争取在镇平县郭庄回族乡建立少数民族扶贫养殖基地,并作为省民委在全省建立的四个基地之一统一规划和管理。2002年底,省民委初步同意市民族宗教局意见,决定以2003年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专项投入。当时,为了防止资金流失,省民委建议南阳市民族宗教局派人监督管理。2003年7月,南阳市民族宗教局派一名同志到郭庄回族乡挂职锻炼任副乡长,郭庄乡党委、政府作出分工安排,让其专门负责养殖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并明确乡政府企业办负责人(副乡级干部)协助管理。养殖基地项目7月初启动,同年10月完成初建任务,购入波尔山羊94只试运营。
生产运营初期势头良好。2004年初即产羔羊60余只。为了帮助并带动当地少数民族发展养羊,养殖基地通过召开动员会,派技术人员走村串户讲解养殖经验和疫病防治知识,散发养殖方面的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动员。为了能让贫困群众能养羊、会养羊、养得起羊、发羊财,还通过乡政府包村干部担保、群众出少量押金的方式向贫困户投放孕产母羊,约定一年为期,为投放农户羊建立技术档案,免费提供配种、免疫、疫病防治等服务,到期农户只需交回羔羊一只,母羊仍可续养。此种方式对群众养羊积极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一批投放农户50余只。
随着生产运营规模扩大,养殖基地也出现一些困难。首先是当地秸杆资源不足,当地群众的劳动力成本较高。冬春季羊的饲草主要依靠花生秧、豆秧等,但同样的花生秧、豆秧,其它地方5分钱一斤群众都踊跃出售,当地却1角5分钱还收不上来。夏季收购青草,最高收到1角5分钱一斤。这样每只羊每天的各项费用都在1元钱以上。另一方面,当地群众的生产方式和观念比较落后,很大一部分人每天泡在茶馆里,无所事事,有些甚至家中花生秧成垛烂在那里也不愿意送到养殖基地换成钱。三是当地招工困难。养殖基地建成后,工人月工资从360元涨到400,最后是500元,但仍招不来素质较高的员工,员工走马灯似的,来一批干不到两月就辞工不干了,没有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对养殖基地的发展限制很大。四是当地群众信誉较差。一部分群众把养殖基地无偿提供供其脱贫致富的种羊随意处置。有些卖掉花钱,有些干脆杀掉吃肉,致使养殖基地投放第一批后,再也不敢投放第二批了。
二、资金使用情况
河南省少数民族扶贫南阳养殖基地项目2003年拨款50万元,实际收到现金20万元。2004年拨款20万元,实际收到12万元,养殖基地收农户押金、处理羊等收入22115元,合计342115,总计支出165838.29元,结余176276.71元。另外部分,有乡政府转来结算单据12万元,引税款单据3.7万元,剩余22.3万元为乡政府借用。
三、养殖基地现状
由于养殖成本过高,当地群众信誉较差,养殖基地建设和发展陷入困境。2005年初,协议到期,养殖基地又未能如期收回投放农户的羊。因此,养殖基地在向市民族宗教局和郭庄乡政府充分汇报后决定收缩阵线,将剩余羊全部作价处理,养殖基地作为当地发展养殖业的培训基地转变职能,为群众发展养殖业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待进一步考察市场行情和群众意愿后重新上项目。职能转变后,养殖基地作为培训基地已举办培训班两期,培训人数1000余人次,组织畜牧专家在郭庄乡巡诊两次,帮助群众解决技术问题和治疗疫病420多次。并对市场进行了充分考察,了解一些市场动向和老百姓的意愿。
四、我们的意见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必须用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事业。经南阳市财政局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审查,郭庄乡政府两年共挪用项目款22.3万元,待这部分资金追回后,充分考察市场动向和群众意愿,根据实际确定新的发展项目,力求项目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确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发挥作用。
二00六年四月十二日
主题词:民族 扶贫 养殖基地 报告
南阳市民族宗教局 2006年4月12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