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简介

发布时间:2014-05-19 信息来源:南阳市政府门户网 字体大小:
 

  河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简介

   武  术   武术是一项深受各族人民喜爱,且具独特风格和套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是由踢、打、摔、拿、击、刺等构成的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方式。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鲜明的民族风格。其特点一是“击”,二是“舞”。“击”就是“技击”,即从徒手搏斗的拳术发展为搏击敌人的武艺。“舞”就是“武舞”,即现在流行的套路形式。它与“技击”的搏击性不同,而具有表演性。主要分为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技术等五个类型。   武术深受河南回族群众喜爱,河南回族中广为流传的是汤瓶七势、心意六合拳和查拳。汤瓶拳又名“七势门”,是回族传统武术。河南心意六合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82年,在第一届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武术被列为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在河南省历届民族运动会上,武术项目是参赛运动员最多、争夺最激烈的竞赛项目之一。民族式摔跤    摔跤运动历史悠久、开展广泛,深受各民族喜爱。每逢年节及重大喜庆日,许多民族地区都要举行摔跤比赛。民族运动会设置民族式摔跤项目主要有:博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式摔跤)等跤种。1982年,在第一届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摔跤被列为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绊跤是满族,回族式摔跤。运动员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标准同前)。两人身着摔跤衣,在10×10米的比赛场地上互摔,以把对手摔倒为胜,并根据动作质量得1分,2分或3分,每场比赛三回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一分钟。以三回合中得分多者为胜。如未到比赛终止时间,而一方已经超过对手10分,则超过10分者为胜。  

  

  

  

  

  

  

  珍珠球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由模仿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 比赛在长28米、宽15米的场地上进行(场地分水区、限制区、封锁区、隔离区、得分区),每队上场7人。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15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比赛时,水区内双方各有4名运动员负责进攻或防守,进攻者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拍、滚、运,目的是向站在本队得分区内的持抄网队员投球得分。封锁区内有2名持蛤蚌(球拍)的对方队员,用封、挡、夹、按等动作,阻挡进攻队员向网内投球。每队有1名持抄网队员在得分区活动,用拍网试图抄(采)中本方队员投来的珍珠(球)。每抄中一球得一分。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队。 珍珠球这一民族形式的体育活动,源于生活、鲜明生动、多姿多彩。场上攻守往复,银球穿梭飞舞,4只蛤蚌急张忽合,一对抄网频频有所斩获,场上气氛紧张激烈,令人目不暇接。    2006年,在第五届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蹴  球     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原称“踢石球”,是从我国古代蹴鞠运动发展而来的,在满、蒙、回等民族中较为流行。2006年,在第五届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蹴球的比赛场地为边长10米的正方形平坦场地,所蹴之球为直径10厘米的硬塑料球,分红、蓝两色,标有1、2、3、4的数字,1、3号球为同一颜色,2、4号球为同一颜色。运动员用脚底“蹴球”,使之向前滚动,依据所“蹴”之球碰击对方或本方球的情况计算得分。比赛分两阶段,当一方或双方达到40分及以上时,比赛暂停,休息三分钟后继续比赛,每场比赛当一方首先达到或超过80分时获胜,比赛结束。    蹴球由于器材简单,场地面积小,可进行单人、双人、团体赛几种形式,竞赛起来既有锻炼身体价值,又有趣味性和观赏性,老少皆宜,很受群众欢迎,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一个好项目。  

  

  

  毽  球    毽球运动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由“手毽”演变而来的。它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为一体,是一种隔网相争、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006年,在第五届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毽球打法类似于藤球、排球。毽球比赛双方各派三名选手出场,其技法以踢、触为主,可用头、脚及身体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去触球。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以先得15分者并至少比对方多得2分者为胜一局。    毽球比赛场地采用羽毛球双打场地,长11.88米,宽6.1米,中间以球网相隔。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2个组别,比赛双方各派三名选手出场。毽球是用四支白色或彩色鹅翎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内、与下部毽垫连结而成。

  

  

  

  

  

  

  

  木  球    木球,回族群众俗称“打篮子”、“打锁儿”或“赶毛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打篮子“赶毛球”活动演变而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006年,在第五届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木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比赛在长40米、宽25米的场地上进行。每队上场队员5人,手握击球板,运用传、接、运、抢和击球射门等技术,避开对方防守,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得分。 全场比赛时间40分钟,每半场时间为2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   木球比赛近似曲棍球和冰球。运动员持击球板快速奔跑、传接配合,被击出的球快速飞出,瞬间入门得分。木球竞赛显示个人高超技巧与集体配合默契,深受回族青少年喜爱。木球的形状为长圆柱体,球体长9厘米。击球板的竹、木或非金属合成材料制成,全长70厘米,由板柄和板头两部分组成。球门两门柱内沿之间距离1.80米,横梁下沿至地面0.8米,球门后装球网。    

  

  陀  螺      陀螺又称打陀螺,是佤族、瑶族、壮族、彝族等民族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006年,在第五届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陀螺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陀螺是一项两队在比赛场地上按守、攻循序进行且互换守、攻的比赛运动。比赛场区为长20米(女子比赛场地长19米),宽15米的长方形,场地中设旋放区和攻击区,四周应有2米以上的无障碍区。     比赛时,双方遵照规则,从守方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触击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间更长则得分,比赛只记攻方得分,双方互相旋放击打,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

  板鞋竞速    板鞋竞速是一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首次被列为竞技比赛项目。2006年,在第五届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板鞋竞速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板鞋竞速在标准的田径场地上进行,场地线宽为5厘米,跑道分道宽2.44至2.50米。板鞋竞速是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足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时间多少决定成绩名次。目前正式的比赛项目包括:男女60米,男女100米和男女2×100米混合接力五个项目。   板鞋竞速是一项节奏感及强的集体项目,可以培养人很高的灵活性和协调配合能力。

  

  押  加    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是一项在藏族人民中广泛流传的体育运动。1999年,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该项目第一次被列为竞赛项目。2014年,在第七届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押加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押加比赛在平整硬质地面上进行。比赛场地为长方形,宽2米,长9米。比赛时,由两名运动员在比赛场地上,将一条长绸布带做成的圆环分别套于颈部,四肢着地并背向对方,向自己的前进方向奋力爬进,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本项比赛只限男子参加,按体重分别比赛。

  

  高脚竞速    高脚竞速,俗称“高脚马”,又称“竹马”,是一项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003年,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高脚竞速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2014年,在第七届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高脚竞速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高脚竞速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上的脚踏蹬,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是队员在高脚马上进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赛。 高脚竞速所用场地为标准田径场。高脚杆为竹、木或其他硬质材料制成。高脚杆高度不限,从杆底部向上30至40厘米处加制踏蹬,踏蹬高度的丈量从杆底至踏蹬与杆枝点的上沿。

  表演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项目具有民族性、体育性、观赏性等特点,它们是源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或健身方法,民族特点突出,内容健康,能充分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精华,有突出的体育健身特点,具有群众基础和推广价值,而且表演精炼、效果好,具有观赏性,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分两类,即技巧类和综合类。表演项目在室外进行,分两轮进行比赛。